返回列表
08 08月

王文银:打工的日子让我受益无穷

  从怀揣几百元南下打工的打工者,到年产值过百亿元民营企业的操盘手,38岁的他用16年的时间写就了一个新徽商的新传奇——他就是正威集团的董事局主席王文银,一个生于安徽安庆潜山,成长于深圳的新徽商——32岁时,他就曾与企业界泰斗人物李嘉诚、曾宪梓等同榜耀名,被评为“亚太最具创造力的华商领袖”。如今,由正威集团在安徽投资28亿元兴建的全威(铜陵)科技有限公司已经试投产,由此安徽将再添一个年产值过百亿元的民营企业。记者8月5日了解到,正威集团刚刚荣列2009中国企业500强第462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264名,有色冶金及加工业第18名。

怀揣几百元南下打工
  1970年王文银出生在安徽省潜山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9年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上海,1993年,他怀揣几百元南下深圳打工,在生产电源线、插头的日资企业,从仓库管理员到生产主管,从厂长助理到销售总经理,王文银的打工生活风生水起。这期间王文银积攒了500万的资金,正是用这笔钱他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创业梦想。
   “日资企业的打工经历,对我以后的创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至今依然受益无穷!”王文银感慨地说。
   “从最初的经济头脑到投资意识,从投资意识到创业的冲动,从创业的冲动到开启事业的平台,这些都是我从自己的打工经历中感悟到的。”王文银说,“日本企业具有良好的竞争意识,在日资企业打工中我也领悟到了,无论做事做企业,一定要有精品意识。”
   “这件事对我的刺激很大——虽然我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但这位日本老板可能是下意识中看不起我这个中国人,最终采纳了日本销售人员的意见。正是在这件事情之后,我有了创业的冲动,决定创办自己的企业,自己给自己打工。”王文银告诉记者。
    1995年,王文银创办自己的第一家企业——深圳携威电源线厂。他和工人一起加班加点,晚上就睡在车间。第一个月,工厂就实现盈利;仅用3个月时间,工厂由月销售2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达到规模化经营。以后,王文银以每年增加一个分厂的速度飞跃发展。
  2002年,由于电线和电缆产品市场已经成熟,王文银所掌控的正威集团走到了抉择的十字路口。而在当时,企业经营多元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于是很多人提出另辟蹊径,进军利润丰厚的房地产业,却遭到王文银坚决反对,“我一直还是反对多元化的,因为一个企业家围绕一件事情把这件事情做好了,我相信最后全世界都围着你转,一个企业家围绕着全世界转,最后全世界都抛弃你了”。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正威集团放弃了多元化,不断在铜行业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电线厂到电缆厂、塑胶厂,再到铜材加工厂,真是从石头做到了插头,正威集团打造出国内铜行业最大的产业链,他们的插头行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源线生产厂家之一。但是,王文银并未就此打住,2003年,他又有了一个大动作。当矿山铜在一万多、钨在一万多的时候,他买下了中国几座大的铜矿山、钨矿山。事实证明了王文银的战略眼光,矿山不仅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升值空间,也使集团成为铜行业的最大“庄家”,完全超脱了常规层面的经营风险。

 一个奇迹的诞生
  “在打工中,我有一个重要的体会:知识重要,比知识重要的是见识,比见识重要的是胆识!”王文银说。
  在铜陵基地建设之前,王文银走访了一家又一家世界上的铜线杆制造厂,其中有35条德国生产线、67条美国生产线。见识培养了王文银的胆识。
   “考察完了,我觉得这些生产线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中国人也可以做!”王文银充满自信地说。机遇往往青睐有准备、有胆识的人。此时,正威决策层了解到,在安徽铜陵,有一个30万吨光亮铜线杆项目,属安徽省861重点投资项目。该861重点项目原来落在铜陵本地一家大企业,但因为该企业资金紧张,及前些企业国际铜价持续下滑等多个原因,该企业一直拖延未做。在有关部门协调下,外地企业接手该项目已无障碍。
  经过深入调研,正威知道自己淘到了“金矿”:此项目一旦建成,将填补铜陵市、安徽省,乃至国内的空白,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
  这个项目能有效依托铜陵现有较强的开采、选矿、冶炼实力和阴极铜板产能大的优势,能有效填补铜都目前阴极铜板与线材加工之间显得非常开阔的中间环节,在上游的金隆、有色等铜板大企业与下游精达、迅达的线材加工巨子之间,扮演桥梁、枢纽的角色。
  全威(铜陵)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沈云桂解释说:“当地企业有强大的铜板生产能力,年产量达到35万吨,但大部分要拖到南京去加工成铜杆、铜线,而本地的电线生产企业却又要到南京等地拖回铜杆、铜线。正威把厂设在铜陵,就可以在铜陵实现电线、电缆产品的一条龙生产,光运费就赚了不少。”
  很多人打过这个主意。在当地,近年来涌现出很多铜杆生产企业,但普遍规模较小,最多的月产也就5000吨。关键大兵团就是铜墙铁壁杆项目要求资金投入量大。
而在深圳等地蓬勃发展了数年后,正威国际集团就有这个实力。除了资金实力外,正威还有一个其他企业无法企及的优势:自身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在国内,目前只有江西铜业可以相比,实现从精铜砂到铜杆的一条龙产业链。而且,正威集团已经打开了出口市场,全威30万吨的年产量,正威每年就可消化掉5万吨铜杆,另外,长期合作单位加上周边城市吃掉15万吨,他们对产品的销路成竹在胸。
  成竹在胸的正威国际集团全力出击:一期注册资金1亿港元,一期总投资28亿元,年产30万吨光亮铜线杆。制造设备全部来自全球顶尖厂家,包括100台意大利FRIGECO公司的TS45双线中、细伸线机,5组德国NIEHOFF公司的MM85双线伸线机。还包括一组全球最大的冶金设备制造商德国西马克集团制造的CONTIROR连轧机。目前在国内,只有天津一家企业拥有一套同类设备,但产能只有15万吨。
  产业规模为30万吨光亮低氧铜杆及10万吨精细铜线,将形成逾200亿元产值规模,为安徽省又添一家百亿企业。同时出口创汇10亿美元,成为安徽省出口创汇大户兼纳税大户。行业地位是:投产后,产能在行业内,位居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一个新的奇迹就这样在长江边的安徽铜陵诞生。

从插头小厂到国际集团
  一个奇迹加上之前更多的奇迹,仅仅10多年的时间,王文银和他的同事们就将一个当初生产插头的小厂打造成了一个国际集团。
  如今以王文银为董事局主席的正威国际集团已经发展成了一家以铜、钨两大行业完整产业链为主导的有色金属产业集团型跨国投资公司。历经15年的发展,形成了欧洲(法兰克福)、美洲(纽约)、亚洲(香港)国际三总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正威集团深圳基地以其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精湛的技术、精良的工艺服务于国内外著名企业。公司从日本、德国、美国等地引进了大量的成套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成为装备领先和研发领先的行业龙头企业。公司产品取得了英国、美国、加拿大、奥地利、比利时等40多个国家的认证;同时获得ISO9001认证、ISO14000认证和SONY绿色合作伙伴认证。深圳基地已被国家标准委员会批准为电线电缆附件技术委员会成员,参加电缆行业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审核。
  除了安徽铜陵基地外,江西赣州基地已建成0.98平方公里的铜、钨混生矿区并已全面投产;完成了5平方公里的铜、钨混生矿祥勘;正在筹建两个分别为20平方公里、14平方公里的混生矿和17平方公里的铜矿建设。全面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和一流的人才团队,全面开发系列的铜、钨产业高端产品,力争在3年之内成为以铜、钨为主的行业龙头性综合矿业集团,成为世界级的铜、钨加工、制造产业基地。
   “我们将始终围绕‘振兴民族产业,实现产业报国’的使命;实施国际化市场、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管理;致力于‘大增长极、大产业链、大产业园’的三大发展目标,通过行业重组式兼并收购、国内外贸易和跨国投资,力争在4-5年内有更大的发展。”坐在古色古香的办公室里,王文银踌躇满志地告诉记者,“创业过程中的艰难一言难尽,我更愿意谈的是企业今天的发展和未来的成长。”

在危机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谈起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体会,王文银侃侃而谈:企业发展过程中,制度非常重要,比制度重要的是制度的执行,比执行重要的是执行的监督,比监督重要的是制度的创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金融危机发生后,正威集团把握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不仅抄底资源,收购了部分矿山,还抄底资本市场,收购并兼并了一些外国的矿山和企业。去年在铜原材料价格最低时,他们还迅速收购了几万吨的铜——这些,都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能够经营人才的企业家是最大的赢家!”在众多的抄底战略中,最让王文银引以为自豪的是“抄底人才”战略。当许多企业因为金融危机纷纷裁员的时候,王文银却开始利用这个时机广揽人才:集团公司原来在欧、美、亚的三个办事处一开始只有几个人,现在已经变成了三个分总部,每个总部都扩充到了10-20个人,这些人员都是从相关企业中抄底过来的。在国内的三大基地,金融危机到来后,也引进了100多名高管。
  在危机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王文银,眼下正在续写着一个新徽商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