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12 12月

王文银:非常之人 行非常之事 建非常之功

  他三十多时,就曾与企业界泰斗人物李嘉诚、曾宪梓等同榜耀名,被评为“亚太最具创造力的华商领袖”,一时间,为世界所瞩目。2007年,在国际徽商大会上,他被评为知名新徽商,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他天资不凡,纵横商场百战不殆;他热爱生活,建造了让人难以企及的偌大花园;他志向远大,誓将在世界舞台光耀民族产业;他情系安徽,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投资,让自己和家乡得到双赢。他就是传说中的商业奇才——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

  对于王文银来说,跻身“中国500强企业排行榜”的荣耀已不能让他满足。短短十八年间,他已缔造了一个以有色金属、半导体两大行业完整产业链为主导的全球化集团公司。2011年,王文银的正威集团完成工业及贸易销售额1280亿元,荣列中国企业500强第81名,制造业500强第30名,比肩世界500强。
  王文银的终极梦想是以旗下产业链为基础,打造全球商业生态链,彻底改写世界产业格局。这个出生于安徽省潜山县的新徽商有着强烈的自信,自信的人往往会陷入自负的泥潭,但王文银却超越了这一宿命。白手起家,投身电源线产业;垂直整合,进入金属矿业领域;中部崛起,打造铜业帝国;孤注一掷,铸就中华芯都;转战东北,进军高新材料……每一次不按常理出牌的结果,都是不同寻常的丰厚回报。
  十八年来,在王文银的带领下,正威集团正一步步迈向“世界第一”,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之一。

从士兵到将军
  从默默无闻的阵前小卒成长为所向披靡的三军统帅需要多久?一年!王文银用亲身经历给出了一个堪称传奇的答案。从他初入职场的风云际会中可以窥见,他的志向何等豪迈,他的人生注定不凡。
  王文银最初的人生轨迹,似乎与任何一个普通大学生没有任何不同。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上海工作,这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非常理想的选择。
  如果就此“安分守己”地工作下去,今天的王文银也许是一名高级白领。可是,朝九晚五的生活,并不是血液里就充满挑战精神的王文银所需要的。
  年轻的王文银最终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90年代初期的深圳市,远远没有现在这么繁华,却已经是一块充满着创业激情的热土,吸引着无数敢闯敢干的人们不顾一切“下海”寻梦。
  当时的王文银背着一个牛仔包,包里就装着衣服和一个梦,他身上揣着的400元钱,到了深圳只剩下了十元!
  十元钱最多只能支持一周,他必须尽快找到一份工作。
  然而执拗的王文银却拿着高中文凭去找工作,而且只关注于基层的关键岗位。王文银有自己独到的想法:拿大学文凭去应聘,无非是又一次成为办公室职员。要建立自己的事业一定要从基层干起。
  一周以后,王文银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一家名为恒都的港资企业工作,职务是仓库保管员。放弃令人羡慕的白领工作,却千里迢迢奔赴深圳去做一名仓库管理员。这样的选择,让很多人都不理解。可就在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岗位上,王文银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天份。
  管理仓库,要和各种物料打交道。对于恒都这样的电线插头生产厂,缆线、插头、连接件,足有几千种,所涉及的物料编码也就有数千种。王文银竟然把这些编码全都记在了脑子里。
  无需查阅任何资料,数千个物料编码脱口而出,王文银成了香港总部和制造部门最受欢迎的仓库保管员。香港总部每次打电话来问物料,只找王文银。
  比《杜拉拉升职记》还要迅速、还要真实,王文银这个“史上最牛保管员”很快迎来了升职,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一年时间,他就从最底层的仓库管理员升到恒都总经理助理,连升七级!恒都公司的总裁曾经这样评价他:“大部分人营销时是撞墙立刻回头。而他如果撞到了墙,肯定会在墙上打个洞,然后将洞扩展成一扇门。”
  凭着自己的努力从最基层做起,王文银经历了一个企业从底层到高层的各种职务,历任营业部主管、厂长、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一年时间里,他完成了从士兵到将军的蜕变。在赚到宝贵经验的同时,王文银也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然而,他的志向并非只停留于做一个职业经理人,他要闯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模拟失败试验”甄别人心
  1995年,王文银毅然决定从贸易做起,开始自主创业。随着贸易量的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他投资创办了自己的电源线加工企业——“深圳携威电线制品厂”。这一种“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成功商业模式,为企业“持续领先、跨越未来”奠定了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
  几年来的行业经验让王文银受惠良多,在这一领域创业可谓是如鱼得水。然而,创业之初,人脉关系是否稳固?王文银还没有十全的把握。在中国,搞好人际关系、政商关系以及客户关系可以说比读MBA还难。这无形的人脉关系该如何检验?王文银决定另辟蹊径。时逢王文银第一个孩子出生,他决定“大宴宾客鉴人脉”。当时宴请的都是供应商和客户,事实上是想检验一下自己的人脉。古语云:商道即人道。在中国这个重视人脉关系的国家里,人脉就是资源,脉力赢取金牌。
  “试验”结果让王文银喜出望外。当天来了将近200位客人!原本预计准备10桌的酒席不得不临时加位。通过这个“试验”,王文银发现,自己已经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关系网。人们是冲着他这个人去的,而不是冲着他在之前那个公司的职务。
  工厂上马了,王文银和工人一起加班加点,晚上就和衣睡在车间。开工后的第一个月,工厂就实现了盈利;仅用3个月时间,工厂由月销售额2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达到规模化经营。
  顺利渡过草创时期的艰辛,王文银事业的道路已是一马平川,他的公司开始以每年新增一个工厂的速度迅猛发展。产业做得大了,供应链自然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如何检验供应商关系,成了王文银必须思考的问题。“我总结了很多企业成败的经验,并将许多企业家失败的教训贴在我家的墙上。我的结论是:大部分企业是败在合作伙伴手中。”王文银如是说。这一次,他准备再做一个试验,他自己称为“模拟失败试验”。
  为了甄别哪些合作厂商可以长期合作、患难与共,王文银向外界宣称:下属的一个工厂将要倒闭了。当时该厂大约欠供应商5000万元货款。其实他已经筹集了将近一个亿的资金准备还这些货款。消息传出后,各个供货商表现不一。有的立马翻脸不认人,上门逼债,喊打喊杀,大有不还钱就要你玩完的架势,而有些则说:“你欠的货款可以等你有钱的时候再还。”通过这个试验,王文银看出了哪些供货商是值得同舟共济的。俗话说患难见真情,那些不逼债的供应商大多成为了王文银的战略合作伙伴。
  在王文银的策略中,公司选择客户和供应商要经过100多项调查。这些“患难见真情”的合作伙伴,最终成了王文银最忠实的盟友。
18年,超千亿
  十八年后的今天,王文银的企业从当初月销售额200万元的小工厂,发展成为世界铜、半导体两大产业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企业——正威国际集团。王文银也从当初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成长为新徽商的杰出代表。
  今天的正威是一家以有色金属、半导体两大行业完整产业链为主导的全球化集团公司,从区域的、单一行业发展到世界的、全产业链的经营格局,形成了欧洲(日内瓦)、美洲(纽约)、亚洲(新加坡)国际三总部;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国内四总部;建立深圳精密控制线缆产业园,江西赣州铜、钨采选冶及精深加工产业园,安徽铜陵铜制造产业园,美国铜制造产业园,德国铜制造产业园,安徽池州正威中华芯都集成电路产业园,辽宁营口高新材料产业园等十大产业基地。正威集团的产品“从石头到插头”,“从沙子到芯子”,实现对全产业链的覆盖,仅电源线产品这一项就已获得中国、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认证。
  在国际化发展历程中,正威集团延揽全球精英,注重资源整合及产业布局。积聚来自世界一流企业的高级人才;在中国、俄罗斯、智利、刚果(金)、南非等全球多个国家拥有大量商业开发园区、工业开发园区及矿产资源。
  2011年正威集团已完成工业及贸易销售额1280亿元,荣列中国企业500强第81名,制造业500强第30名,比肩世界500强。2012年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
  进取永无止境,面对如此辉煌的成绩,王文银仍不满足。他的下一个目标:带领正威国际集团这个中国民营企业,登上世界铜、半导体两大产业领域的巅峰。

囊括全产业链的豪情
  企业的不断壮大中,王文银意识到:“谁能控制某种商品的供应,谁就能实现超额利润;谁能控制产业链的上游,谁的市场控制力越强。有色金属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是稀缺而又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全球稀缺资源消耗的增加,其稀缺的程度只有日趋加重,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有色金属将保持着长期上涨的总趋势,所以,握有这些稀缺资源,企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自2003年起,王文银开始向产业链的上游扩张。他先后在国内的江西、云南、内蒙、青海、安徽和国外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购买了大量矿产资源,并斥资在江西赣州打造铜、钨采选、冶炼及深加工产业园区,从而进入这两大行业最上游的采选、冶炼领域。江西赣州矿业产业园的建立揭开了王文银事业的新篇章。在此前,由于购买铜矿投机巨大,风险也大,电源线行业的产业链条一般延伸到铜加工就戛然而止。而王文银收购铜矿使其企业在全球率先打通了电源线生产的产业链条。王文银常戏称自己是把“石头”做到“插头”的第一人。
  2005年末,中国经济的最后一战应该属于中国国家储备局同国际基金在铜期货上的对决。在这场对决中,国际基金不断以推高铜价的方式逼空国储,而国储则以不断通过抛售国内现货的方式来缓解这种压力,挽回其损失。
  但王文银并不为此紧张,正威国际集团已经形成了当时中国最大、世界前列的规模。在他庞大的产业链中,从电源线、线缆、铜材延伸至铜矿山,具有强大的抗风险能力。期货风波中,正威毫发无损,反而逆势飞扬。可以说,“此役”大大考验了正威产业链的竞争实力,同时很好地验证了王文银的全产业链理论。

成就铜业帝国
  说起徽商,人们立刻会想到徽商群体的优良传统。那就是“商而兼士、贾而好儒、兼济乡里”。作为徽商子弟,王文银自不敢忘肩上的这份责任。十余年间,他频频参加家乡在深圳的招商活动,希望能将事业带回家乡。
  2005年,铜陵市在深圳举办了一次招商活动,王文银参加了。在这次招商活动上,王文银了解到,铜陵有一个30万吨光亮铜线杆项目,属安徽省861重点投资项目。这个重点项目原来给了铜陵本地企业。在有关部门协调下,外地企业接手该项目已无障碍。当时王文银就意识到自己淘到了金矿,决定大举投资。
  可在当时,这笔投资实在太大了。整个项目要投资30亿元,仅一期预算就要10亿元左右的现金。然而,当时国际经济形势也不是很理想,集团内部的铜杆需求量,一年只有三万吨。公司高层都认为,即使投资,也没必要在铜线杆这个项目上,一口吃成个胖子。
  在这一问题上,王文银洞若观火。该项目是安徽省861重点支持项目,上这个项目能够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和铜陵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尤其是时任省委书记的王金山先生和王三运省长对徽商的坚定支持与呵护,时任铜陵市委书记沈素琍、市长张庆军对项目的大力支持与亲力督办。同时,这一项目能够填补铜陵市铜加工产业链上的空白,使当地的产业集群更加完整。他的理由有:这一项目能有效依托铜陵现有较强的开采、选矿、冶炼实力和阴极铜板产能大的优势,填补了铜都目前阴极铜板与线材加工之间显得非常开阔的中间环节,在上游的金隆、有色等铜板大企业与下游精达、迅达的线材加工巨子之间,扮演桥梁、枢纽的角色。
  当地企业有强大的铜板生产能力,年产量达到55万吨,但大部分要拖到南京、常州等地去加工成铜杆、铜线,而本地的电线生产企业却又要到南京、常州等地拖回铜杆、铜线。正威把厂设在铜陵,就可以在铜陵实现电线、电缆产品的一条龙生产,仅运费都能赚得不菲。
  其实,不是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那些年当地涌现出很多铜杆生产企业,但普遍规模较小,最高月产量也就5000吨,难以形成气候。
  当时全国铜杆年需求量300万吨,产量却只有百余万吨,大部分企业都靠进口铜杆,国内市场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这么大的市场需求摆在那儿,而且投资这个项目,又可以打造完整的铜产业加工链,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一定要做! ” 王文银一锤定音。
  国内市场巨大的需求缺口,周密的投资方案,终于让全威铜业项目得以通过。 2006年洽谈,2006年签约,随后一期开始动工。
  一期注册资金7.5亿港元,总投资28亿元人民币,年产30万吨光亮铜线杆和15万吨精密2.6铜线,制造设备全部来自全球顶尖的德国西马克公司。
  这个项目能形成逾200亿元人民币产值规模,为安徽省又添一家百亿企业,成为安徽省出口创汇大户兼纳税大户。
  2009年王文银接受《徽商》杂志采访时自豪地说:“这个厂的产能是亚洲最大的,单体产能是全世界最大之一,要建成全世界最好的。”通过这个厂,正威集团一举成为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规模最大的、产业链最完整的铜产业企业之一。

志造中国芯
  对于国人来说,半导体不是一个陌生的科技名词,但是多少年来,中国半导体产业始终步履蹒跚。
  “2011年,中国生产手机超过10亿台,计算机超过2.5亿台,数码相机超过1亿台,均为世界第一。然而面子风光无限,里子却不容乐观。在一组组世界第一的数字背后,却潜藏着中国技术‘没心(芯),没魂,没面子’的尴尬现实。其中,‘没心’就是没有核心高端芯片制造技术,‘没魂’就是没有核心芯片的设计能力,没面子就是没有顶尖的面板制造技术。”在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会上,作为获奖企业嘉宾的王文银在发言中说,“如此循环发展下去,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只能空顶着一个‘世界加工厂’的光环,别人吃肉,我们只能喝汤,到最后有可能汤都喝不到,骨头都没得啃”!
  王文银不服气。骨子里的挑战精神、实业报国的理想和敏锐的商业嗅觉让他成为了半导体产业的逐鹿者。这一次,他的目标是打造半导体全产业链!
  2012年1月30日,正月初八,素来以“九华佛国”为重要名片的安徽池州,迎来一张自己的“新名片”——正威“中华芯都”半导体产业园项目开工典礼隆重举行。
  王文银预计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分三期,总投资1000亿,建设一个以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为核心的半导体产业集群。向上拓展至电子材料及设备,向下延伸至系统设计及电子整机制造。中华芯都半导体产业园将打造涵盖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应用开发、交易展示、商贸物流、人居商业于一体的现代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内一流的智能化半导体产业聚集区;上下游产值超千亿元的中华芯都。
  在中国大陆,从未有一家民企胆气如此之壮,只身闯入高手云集的半导体芯片制造领域;更从未有一家企业有如此雄心,倾千亿巨资打造中国大陆第一条半导体产业IDM(全产业链),誓言改变中国半导体产业“没心(芯),没魂,没面子”的现状。
  半导体产业的水有多深王文银并不是不知道,为何还冒险犯难?因为王文银已深刻地洞察到:要在芯片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只有两条路径,其一是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其二是打破目前的游戏规则,在商业模式上进行颠覆性的创新。
  两者之间,正威选择了后者。在王文银看来,要想在技术层面取得革命性的突破,并不现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技术创新对产业竞争已不是决定性因素。王文银曾面对采访他的媒体打了一个精彩的比方:“如果将芯片行业看作厨师行业,其中有很多手艺不错的大厨,然而大多数厨师拿手菜不多,或者只会湘菜、或者擅长川菜……而正威的目标就是做一个厨师长,指挥其他厨师将其最拿手的菜肴烧制出来,整合成满汉全席。”
  安徽有着巨大的芯片消费市场:家电,装备,汽车,这些产业每年对芯片的需求量十分庞大。其中,安徽不仅拥有全国最大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还有京东方这样的“脸”,38所雷达这样的“耳朵”,科大讯飞这样的“嘴巴”,日立挖掘机这样的“手”,江汽与奇瑞这样的“两条腿”。
  五脏俱全,安徽现在最缺的是什么? 是一颗‘心脏’,而正威芯片必将成为那颗强有力跳动的心脏。
  一招活,全盘活。落子安徽不仅让正威找到了一片广阔市场,更让其得到了一个坚实的后盾——政府。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安徽省委省政府、池州市委市政府均表示倾尽全力扶持“中华芯都”项目。
  目前,正威半导体在全球范围内正对包括一些行业著名企业开展战略并购,已与台湾某晶圆生产企业达成收购协议。与此同时,遵循以往“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商业模式,正威已与国内多家汽车电子厂商以及德国、澳洲等消费性电子产品生产商达成合作协议。

北上,进军高新材料
  2012年,进军高新材料成为王文银的最新目标。
  在王文银的战略版图里,始终贯穿着两条清晰的脉络,一是:资源;二是:科技。他跑遍全球购买矿山,这是对资源的渴求;引进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延揽专业人才,这是对科技的渴望。遵循这两大脉络向前延伸,则正威进军高新材料之举顺理成章。高新材料不仅是支撑21世纪高新科技的最基础的资源,更凝聚着国家材料科学的最前沿科技成果。
  10月,正威中国聚酰亚胺产业基地暨高威(辽宁)铜业项目奠基仪式在辽宁省营口市仙人岛能源化工区盛大举行,标志着正威高新材料产业的起航。
  此项目总投资为1080亿元人民币,分三期建设。一期项目计划投资151亿元,设计年产聚酰亚胺单体1.1万吨、聚酰亚胺及多层共挤出薄膜3.2万吨、高性能复合材料1.3万吨,总建筑面积达73万平方米;二期项目投资397亿元,形成年产聚酰亚胺单体及高纯精细化学品4万吨、高性能树脂4.5万吨、聚酰亚胺及多层共挤出薄膜3.5万吨、高性能纤维5000吨的能力;三期项目投资532亿元,形成年产聚酰亚胺单体及高纯精细化学品10万吨/年、高性能树脂12万吨、聚酰亚胺及多层共挤出薄膜3.9万吨、高性能纤维1万吨的能力。
  在项目奠基仪式上,王文银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做出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危机虽然让企业发展处于危机中,但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孕育着巨大的机会。在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发生了重要变化。但是我们必须深刻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两位数高速增长后,目前正处于调整期和闯关期,社会已经由生存型阶段转变为发展型阶段,带来了需求结构的战略性升级,由于消费结构的改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了由投资、出口为导向向以消费为导向的战略性改变。
  纵观国际格局,东西方文化冲突,东西方价值观冲突,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国内格局,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已经转向新的三驾马车,即城市化、资源化和金融化。九重要素叠加,中国的人口优势、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土地优势,已经不再成为优势。面对此变局,王文银总结道:三十年高成长形成的浮力和惯性再也不能依赖,未来中国制造业只有三种优势,即融合优势、速度优势以及时空优势。
  第一种是融合优势、产融结合优势,改造制造业的供应链,改造产业链,改造制造业的价值链,改造制造业的生态链!以后再没有清晰的、经典的制造业企业,只会有在大量的商业模式创新过后所呈现的令人看不懂、像制造业又不像制造业的混合生态。
  第二种是速度的优势:就企业而言,比资产规模、经营设施、竞争格局更重要的是运营速度。快是打败次快因素的关键,不管对手有多少优势,只要它在速度上输给你,它就只拥有次于快的因素。所以,一个绝对的大挑战是如何创造速度能力、形成速度优势。
  第三种是时空的优势: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于乱世之秋,在跨国企业形成种种封锁的当下,必须有长时间的规划,在长时间发展中目标不动摇,咬牙隐忍,不顾一时一地之荣辱成败,规划大明天,算计大明天,设计和推进大明天,才能取得最终的主动和胜利,三星有百年战略,松下有250年战略,软银有300年战略;空间优势的形成是对外要胸怀全球,必须绘制企业自己版本的四种地图——第一张是国别资源地图,把感兴趣的、想去接触的各个国家分别有些什么资源弄个明白;第二张是国别进入壁垒及应对措施地图;第三张是国别潜在合作对象及联盟地图;第四张是国别财税资源、金融资源地图。
  展望未来,王文银自信而坚定:正威之所以对未来充满信心,首先是因为我们的团队具备了更为成功的先进的商业思想,有着无与伦比的创新能力、全新产品和全新服务能力、创造引领世界指明方向的伟大思想和理念,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刻骨铭心的理解。今天已不是一个工业经济的时代,而是一个商业经济、服务经济的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强调的是供应的经济,服务经济时代强调的是需求的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强调的价格的经济,服务经济时代强调的是价值的经济,这是人类历史前进到21世纪进程的一个巨大的商业革命。在今天诸多的企业,用一种工业经济的思维去实施全球化的战略,这是一种恐慌事件,必然失败,因为今天不是一个产品稀缺的时代,不是一个品质成本的时代,不是一个制造技术的时代,不是一个资金资源的时代,这是一个比拼商业理念、服务理念、商业模式的时代。其二是因为我们在努力培养着无与伦比的创新能力,创造“全新产品”和“全新服务”的能力,甚至我们在践行“引领世界”和“指明方向”的思想和理念。中国70%的企业的失败是因为投资的失败,投资的失败是因为决策的失败,决策的失败是因为思想的短路。今天企业的竞争,不仅是过去的三大标准、五大价值、七大优势的竞争,真正伟大的公司,真正的商业运作,是跨越血缘、地缘,跨越人格和人情,如果无限往后退,纵观世界经济全局,世界正在融合为一个巨大的经济体,正在迈向一个巨大的经济体。目前世界100大经济体中,51家是公司,49个是国家,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国际名牌。公司力量的复兴是世界大国崛起与复兴的风向标。
  在探寻科技的道路上,正威一路走来,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凭借中国聚酰亚胺产业基地的科技制造实力,正威集团将为推动中国高新材料技术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又一次角色转变
  2012年8月18日,对于王文银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他经历了人生中又一次重大的角色转变——创建广东省安徽商会并被推举为商会首任会长。
  当天,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广东省副省长招玉芳,安徽省副省长花建慧以及空军原副政委徐承栋中将、成都空军副政委张逢堂少将、安徽省委原书记卢荣景出席了商会成立庆典。广东、安徽、驻穗部队及兄弟省市有关领导、老领导,广东省安徽商会会员代表等1000多人参加了成立大会。
  当被推举为广东省安徽商会的首任会长时,王文银内心其实有点犹豫。他其实并不是一个高调的人,正威国际做到千亿的规模,但对外的传播却极少,而做会长,角色的要求自然大不相同。
  另一个缘由,也是基于对商会现实的考虑。商会未来的机构常设广州,而正威国际集团总部在深圳,两地兼顾,殊不容易。
  对于成立广东省安徽商会,王文银无疑是全力支持的。他是一个极重乡情之人,无论在人际与实际的投资中,都带着浓浓的徽味。但是,会长一职责任重大,“要做就要全力做到最好,与其说是荣誉,我更认为是一种责任,所以,我更担心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分身。”王文银说。
  安徽省相关领导打消了王文银的顾虑,并表态会全力支持商会及会长的工作,希望王文银多为家乡出力。最终,王文银敌不过那殷切期盼的眼光,义无返顾地答应下来。
  商会筹备期,久经商场的王文银还是感到了新的挑战。西部考察一行,十几位副会长等同行,都是知名的企业家,而考察所到之地,出来接待的都是省里的领导,在甘肃甚至包括省委书记,省长在内的五名省委常委拨冗会见,规格越高,王文银感受到的压力越大。
  整个西部之行,商会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在迅速加强。“无他,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问题是沟通,多做沟通,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王文银一语道出了玄机。
  而在青海期间,当地安徽商会会长的一席话让王文银感慨良多:“做会长,其实就是一种奉献,怀着奉献的朴素精神去做,这是最重要的。”
  对于徽商,王文银的认识是,徽商的特点是“顶天立地”, 所谓“顶天立地”,是指徽商中,超大企业较多。王文银认为,出现这种“顶天立地”的现象,归根到底是由于徽商的文化基因决定的。
  “安徽是中国文化中的思想发源地之一,你看,老子、庄子这样的思想家都是安徽人。随便看一下近代,陈独秀,胡适,甚至是写诗的海子,这些都是能够划时代的思想文化巨匠,他们都是影响时代的。这恰恰说明,安徽的文化积淀之厚。一个地方,拥有多长的历史,就拥有多长的未来,这种文化,恰为徽商出现巨大影响力的人物或公司,奠下了深厚的基础。”
  大企业突出,对于商会的运作与管理当然有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但如果运用不当,也有消极的一面。王文银认为,对于商会而言,重要的是一个整体,每一个会员,都是商会的平等的组织成员。
  “我们追求的是团队的财富、组织的财富。一滴水,只有放到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朵鲜花打扮不出春天,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
  对于商会未来的运作,王文银认为应是“以商聚商,以商养商”,“乡情是一种简单的纽带,不能断,但如果商会纯粹靠商情来维系,那么显然不可能太长久,也不可能具有团队力。”因此,王文银认为,未来商会的运作必须通过公司化的方式进行,例如成立徽商投资集团等,就是让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共同获利。

大境界 大胸怀
  这是一个企业公民理念已深入人心的时代,企业家必须时刻谨记社会责任。王文银在这一方面展示了一代新徽商的魄力与胸怀。多年来,王文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赈济灾区、捐资助教、架桥修路等,真情回馈社会感恩思源。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正威集团就代表安徽省向北京奥组委捐赠了总价值6000万元的“水立方”、“汉玉拼花”等国家体育馆汉白玉壁画及奥林匹克公园雕塑。对此壮举,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十分赞赏,亲笔写下“非常赞赏文银同志的善举和精神,弘扬徽风皖韵,大长徽商士气,乃新徽商之时代风采”以示勉励,时任安徽省长王三运也挥笔写道:“这种精神、气度可钦可佩,是徽商的典范,值得弘扬!”
  2009年,王文银向中国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筹委会捐赠总价值1350万元的黄梅戏大型汉白玉浮雕《黄梅新韵》、《黄梅韵》。
  2012年9月,王文银的正威集团再次捐赠现金1000万元协办第六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可谓大手笔、大境界、大胸怀。
  时代亲睐财富的创造者,更钦佩财富的贡献者。肩负科技使命,拥抱家国情怀,王文银的责任意识和人生哲学相对于这个浮躁的时代无疑是一泓清流。

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企业禅道
  如果把企业比作一条长河,那么企业文化,就是潜伏在水面之下,影响长河走向的暗流。它是如此沉默而明确。
  在王文银的正威集团里,企业文化清晰地从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甚至员工行为体现出来。在正威集团的发展史里,企业文化究竟是哪天形成的,也许没有人说得清楚。然而,就像一切暗流最终会影响河流的走向一样,企业文化从形成的那天起,就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加入它的每个人,让人为之感染和振奋。
  战略、组织、团队、创新,是正威经营理念中的关键词。正是这些理念指引着正威从优秀到卓越。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创造的所有价值,终究是为了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提升。归根到底就是:以人为本。
  王文银以健康、快乐、幸福诠释了正威集团的以人为本理念。走进正威集团,人们总是会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那是来自全球各地的植物,点缀了厂区,把企业变成了争奇斗艳的花园;正威集团的总部办公大楼更是布置得清新雅致,鲜花绿植与清一色的红木家具相得益彰。与冷冰冰的钢筋水泥“都市丛林”相比,正威所营造的企业文化氛围无疑是一抹靓丽的色彩。
  健康、快乐与幸福,既是正威集团追求的企业文化理念,也被其落到了实处。
  致力于健康、环保、和谐的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大企业的共识。在国内,一些见识卓越的企业,也开始思考企业的社会责任,而正威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文银的想法其实很朴素,却是时下最受推崇的企业文化:“正威集团倡导一种健康、快乐、幸福的企业氛围,我们不是简单创造产品的企业。我的愿望是将我们企业打造成一个创造健康、创造幸福、创造快乐的企业。企业经营,归根到底是为了共同幸福进行活动。”
  换句话来说,正威集团的企业文化,就是希望每个员工、每个客户、每个供应商及每一个与正威合作的伙伴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用王文银的话来说:“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简单的发展壮大,不是不顾一切的聚合胜利资本。它是建立在以产业大道升华企业的社会担当和责任上。得大道者,得幸福。”
幸福的生活人人向往,而幸福到久远,则是最高境界。
  在王文银的运筹帷幄和指导下,正威国际集团正在做企业发展的50年规划、100年规划。正威正朝着“百年老店”的目标而努力。王文银坚信:企业文化在经营管理的践行中,在时间的沉淀下,必将升华为一种企业特有的“禅道”。那就是在正威企业文化中常常提到的另三个关键词:和美、创意、恒久,意即,企业经过前面几个阶段后达到一种和谐美丽的境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创造个体,每个人意愿都能达到,最后做到永恒久远,想倒闭也难。由此可以看出王文银对幸福企业的认识已超出了一般范畴和境界。
  放眼中国企业,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环伺四周。宏观调控、经济危机、企业变革、人才困境让许多企业家内心焦虑、压力重重。商业变革的最高境界究竟是什么?企业家走到哪一步才算终极成功?在战略、组织、团队、创新已被绝大多数企业采用的同时,健康、快乐、幸福、和美、创意、恒久,却被许多企业所忽略。而从直指人心的幸福感受出来的企业禅道,能体味者是微乎其微。做企业的最高境界在哪里?在经历惊涛骇浪之后,王文银的正威集团以它云淡风轻的姿势,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清晰的答案。